資深教育工作者張素媚 發展孩子感統能力從生活開始

2018年6月13日

may_cheung

孩子0 – 6歲的基礎發展對往後的成長很重要,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外,適當地發展感覺統合能力亦是很重要的因素。但家長又是否了解何謂感覺統合能力呢?而這種能力對幼兒發展為何這樣重要?這次《爸媽加油站》就請來資深教育工作者張素媚女士(May)為大家剖析感覺統合活動如何幫助孩子成長。

感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
很多家長對感覺統合能力(下稱感統)都不太認識,然而實際上並不難理解,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。感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,無論甚麼年紀的人,當受到外界不同的感官刺激,接到訊息後會作統合及分析,繼而作出相應的反應及互動。所以,給嬰兒持續性的刺激能有效地發展相應的感官系統。

充分的感官刺激和較少的刺激會為孩子帶來甚麼差異呢?May 表示:「給予幼兒持續性的感官刺激,可令他們對訊息統合分析的反應更成熟,相應的動作亦漸漸有進步和增長,以達到相關活動能力更自如,動作可以做得更精細。」要讓孩子有充分的感統發展,重複的練習是必要的。她舉例,家長可以在嬰兒兩三個月大的時候嘗試讓他們反轉身體,學習抬頭。基於求生的本能,他們很自然地把頭轉去左右其中一方。經過多次嘗試後,嬰兒便能意識到怎樣抬頭,從而漸漸強化頸部的肌肉。

若從小給予孩子較少的感官刺激,他們對本體覺及空間感的判斷相對地較差,以致活動動機較弱,較同齡孩子笨拙。而他們對自我感覺的敏感度亦會較其他孩子低一點,因此自我形象亦會較差。

完善感統發展的好處:

大肌 平衡感會較好,空間感、彈跳力,活動能力都較好。
小肌 動作會較精細,指尖性的動作靈活一點。
口肌 說話能力、咀嚼能力及吞嚥能力較好,偏食機會較低。
協調能力 拋接能力,反應快,靈敏度高。

從日常生活觀察與訓練
感統能力是從生活中不斷學習得來的,若孩子從生活中做到該年齡能力所及的事情,其感統能力就能正常地發展。May 建議家長可以細心留意孩子日常生活的行為及感覺認知,適當地指導應有的行動及反應。例如:兩歲前的幼兒應該可感受到尿片濕掉後的濕和熱的感覺,家長可以透過提問及觀察孩子是否有該感覺。當確認他們感覺認知後,便可以開始教導他們有需要時要上廁所,不用再用尿片,避免不舒服的感覺。當然幼兒不會一次就學會,但家長的耐心教導會讓幼兒一步步理解及做到。

高敏與低敏的孩子
有時候,家長摸不透孩子的一些行為,如:在較嘈吵的地方總是會哭鬧;上茶樓總是會打翻東西……這些行為驟眼看來都好像是孩子不聽話的行為,但這亦有機會是他們在感統發展中敏感度過高或過低的表徵。高敏的孩子會對某種感官特別靈敏,對於感官刺激有較大的反應,他們很多時候會對於某此刺激感到不安、煩躁、驚慌等,所以才會出現哭鬧的行為。低敏的孩子則空間感及距離感較差,因此會較常打翻東西,也較容易跌跌碰碰。

對於高敏或低敏的孩子,May建議家長可以準備不同練習去改善狀況。對於高敏的孩子,家長可以給予一些減敏的練習,如聆聽音樂、體能消耗或較靜態的專注力訓練,例如:砌拼圖、找不同等的活動。但家長要留意,這些訓練不能持續太長的時間,長時間的訓練只會讓孩子的專注力下降。而低敏的孩子則需要加強感官敏銳度的訓練,家長可以給孩子嘗試多一點觸感的練習,例如:將貼紙貼在孩子身上,要他們找出身上的貼紙;也可以帶他們多做一些戶外活動,跑跑草地、玩波波池等,這樣可以訓練大肌肉,同時增強孩子本體覺及肢體協調能力。

日常感統活動建議
在電子化的世代中,不少家長都會給孩子看影片或玩電子玩具,但 May卻提醒家長這不是讓孩子有效訓練視、聽覺感統的方法。她補充:由於電子學習工具都傾向單向的學習模式,孩子只有單方面的吸收知識,較少機會與他人互動應用所學,對感統發展沒有正面的幫助。 May 建議家長可多與孩子玩不同的互動遊戲,有助提升感覺統合發展,培養專注力和學習能力。

May 就推薦了以下一些不用道具、在家或者在外出的車程上都能進行的活動,從遊戲中鍛鍊孩子的不同感官。

活動 做法
擦肥皂 洗澡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擦肥皂,讓他們感受觸摸自己的感覺,感受與其他人觸碰的感覺相異。
語言遊戲 家長舉出幾樣類物件的名稱,要求孩子說出幾項物件的相同或相異之處。可訓練孩子的聽覺,將抽象思維統合及根據特性而歸納。
手指遊戲 家長先示範手指動作遊戲,要求孩子模仿動作,可訓練視覺與手腦協調。
考反應 輪流列舉同類物件的名稱,未能列舉出就要輕拍對方作懲罰,而被罰一方需要避開懲罰,可訓練孩子的反應及同類的歸納。

張素媚小檔案:
資深教育工作者,現擔任學前教育行政管理工作,非常了解兒童的發展及學習需要,也擅長運用感覺統合活動來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,其輔導範疇涉獵情緒,行為,心理及家庭等輔導工作。

星級育兒秘笈
給孩子信心,放手讓他們嘗試。

信任小朋友可以做到,讓他們也相信自己做得到。

評分 瀏覽人數 20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