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納負面情緒 親子同步過渡

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

慈慧幼苗親子學堂

2020年8月12日

每個人都會有情緒,但大部份人只想到負面情緒,例如:傷心、驚、忟等。我們也不要忽略正面情緒,例如:興奮、開心、高興等。父母需要接納孩子所有情緒,孩子才能接納自己,學習表達及過渡至平靜。

另外,當提到「情緒」,不少人便會聯想到「管理」這兩個字。但情緒是否真的用來管理?值得深思。我們很難以理性制止情緒出現,所以情緒是需要用合適的方法來疏導的。因此,我們不是要制止或管理孩子情緒,我們要教導孩子什麼是情緒,讓孩子一步步掌握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,學習由激動過渡到較平靜的情緒。

發脾氣?教育孩子恰當表達

你期望孩子用什麼方式表達行為?大部份家長都會回答:「希望他說出來發生什麼事」、「最好收聲」等。我們不難想像孩子有情緒時,難以用上述家長期望的方式表達。對於大人,我們有很多方法宣洩情緒,包括:做運動、做家務、吃、睡覺、向朋友傾訴、消費等。大家不妨換角度,孩子又可以如何表達情緒?他們沒有大人擁有的資源、能力,所以他們常常以最直接的方式表達,包括:哭鬧、出手打別人、掉物件等。父母需要調整合理期望,想一想孩子可以選擇表達情緒的方式及的底線是什麼。例如:如果你的底線是「不傷害別人」、「不傷害自己」、「不損壞物品」,每當孩子違反以上標準,你便要告知孩子可以選擇表達的方式,例如﹕「你唔開心,但呢件玩具唔係比你掉的,你可以選擇掉自己個枕頭去床上面。」讓孩子遂步學習表達情緒的方法,而非只是停止他不當的行為。

孩子喊,是否要他收聲?

哭喊是孩子最基本及直接表達情緒的方式,父母應該接納並慶幸孩子以這種較平和直接的方式宣洩。父母切忌回應:「你快啲收聲!」來壓制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。首先,父母可以於這個時機教導孩子情緒,例如:「你因為冇得玩,你唔開心,所以喊。喊咗出嚟就會舒服啲。」讓孩子感覺父母明白及接納自己情緒。然後,父母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及安全感,安心過渡情緒,例如:「媽媽會喺旁邊做家務,你喊完舒服左我哋再做其他嘢。」於孩子哭喊過程中,建議家長盡量冷靜自己,同時切勿介入太多語句去安撫孩子。待孩子冷靜後,家長可以讓他用紙巾抺去眼淚,再清晰告知之後的活動安排及期望的具體行為,預早協定,例如:「你而家舒服咗,我哋而家要收拾玩具入玩具箱。」建議家長切勿追問或與孩子檢討剛剛的情況。當孩子做得好時,緊記給予具體讚賞便可。

有時父母情緒激動時,講多錯多,反而令情況越來越差。反之,父母不給予太多介入,不單有助孩子學習表達情緒,同時家長亦能自己冷靜,孩子更能在父母身上學習平靜情緒。父母的角色是陪伴者,與孩子一起由負面情緒過度到冷靜狀況,親子關係便不被磿損。

以上資料由© 2020 Healthy Seed Limited提供

慈慧幼苗授權轉載

評分 瀏覽人數 1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