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聊天羣組 增加快樂指數

2019年12月27日

shutterstock

        智能手機普及,市民的溝通模式也有所轉變。為了解市民的溝通習慣,有本地大學調查機構於今年5月至6月,訪問了644名18歲以上的香港市民。調查結果發現,市民選擇面談交流的比例,由2013年的80%,下降至今年的74%。直接使用電話對話的比例,亦由2013年的43%,下跌至29%。反之,文字短訊溝通卻由31%上升至53%。

        此外,調查亦研究家庭電子通訊羣組與個人快樂和家庭溝通的關係。結果發現,擁有家庭聊天羣組的市民,其家庭快樂和個人快樂指數,都較沒有羣組的市民為高。同時,調查亦發現,74%受訪者擁有1個或以上家庭聊天羣組,當中以45至64歲的人居多。受訪者經由羣組收到和發送較多訊息,其家庭溝通質素、家庭和個人快樂指數也較高。不過,調查亦顯示,接收過量訊息會帶來反效果。假如每天接收超過20個家庭羣組訊息,反而令家庭和個人快樂指數下降。

       調查機構發言人表示,市民可運用不同貼圖、表情符號和拍攝技巧等,以增加訊息的趣味,令談話變得影像化。不過,為免產生誤解或冒犯別人,市民發出短訊時,應整理想法和避免發送過多訊息。調查機構鼓勵市民多利用電子通訊羣組與家人溝通,但也提醒不應忽略面對面的交談。調查機構建議,如果需要討論複雜的問題,應面對面對話或直接通電話,家庭成員也可考慮善用視像通話,以促進彼此的溝通。

 【思考與探索】

1. 根據調查,以下哪種溝通模式有上升趨勢?

       A. 面談交流

       B. 電話傾談

       C.  文字短訊

2. 傳送訊息時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?

3. 你擁有家庭聊天羣組嗎?如有,你們主要的傾談內容是甚麼?

資料來源: 星島日報(2019年12月20日)、東方日報(2019年12月19日)
資料整理: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

評分
瀏覽人數 1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