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家「動得喜」

白志慧姑娘

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王賽明快樂家庭培育中心社工

2018年3月2日

Depositphotos_31308161_original-e1467968482281-768x330

對於在職父母來說,長假期或許第一時間都會努力為孩子打造一系列的「親子活動」,增進彼此感情、為家庭凝聚快樂時光之餘又可讓孩子放放電,避免困獸鬥,真正親子「動」得喜。而根據網上資料說,12月至3月尾是士多啤梨當造的季節,打從聖誕假期間,女兒已經不止一次提出想找個日子和我一起出「動」,去農莊摘士多啤梨。可惜基於各種原因,承諾一直未有兌現。難得農曆新年一連幾天的假期,趕緊抓住士多啤梨的尾巴,一家三口GO GO GO!

雖然不是第一次,但女兒到達後已經充滿力量,拿過剪刀和籃子,像隊長般引領我們去不同的田間「尋寶」。看著她聚精會神地「搜索」一番,時而蹲下,時而側著頭細細觀看,那一刻心裡有一點感動,因為她對大自然的創造抱有好奇和想了解更多的動力,也讓我發現,只要由孩子自己作主導,沒有成年人的規範和限制(在安全情況下),讓孩子自由發揮,讓孩子自發地進行,才能保存孩子那顆單純的好奇心。

過程中她也不停向爸爸提問:「這個士多啤梨熟嗎/甜嗎/形狀為何不同/為何有大有細/有什麼不同品種/自己在家中可不可以種……(下刪三十條問題,哈哈!)」有研究發現,孩子發問的時候就是他對知識最渴求的時候,如果我們一句:

「問問問,點解你咁多野問架?」

「你專心D得唔得架?」

「大同細有咩分別啫,最後咪又係食落口!」

「呢個咁細粒梗係唔好要啦!咁蠢架!」

父母不是百科全書,能夠回答的當然盡力回答,不懂的也不用「扮識」,一句回應:「你真的好想知道多些有關士多啤梨的知識啊!」,女兒甜笑著點頭,開啟了親子一同上網尋找知識之門,何樂而不為呢?一句「最後又係食落口」傳遞著的是「目標為本」而忽略了「享受過程」,可是能夠和孩子全情投入地在活動的過程中,當中的樂趣和歡笑聲正正成為孩子的核心記憶,成為孩子的強大力量。而且成年人總有成年人的邏輯、分析和道理,在無傷大雅的原則下,學懂多說「好(IT’S OK)」少說「不好(NO)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父母的容許傳達著的是對孩子能力的肯定和支持,這樣才能真正享受「動得喜」的樂趣!

你希望他日孩子成長後,腦海裡充滿是的結結實實、與你共玩的親密時光嗎?這些美好的回憶將化成力量,陪伴他過度成長中的種種挑戰!

新年伊始,送給各位「動得喜三少錦囊」:
少批評
少發問
少命令

評分
瀏覽人數 1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