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語言從歌曲出發

方嘉慧小姐

理事長 / 聽覺言語治療師

2021年8月27日

最近收到很多不同渠道的轉介個案,尤其是來自兒科醫生的。相信是由於小孩接近兩歲,仍然未能說出單字或跟隨指令,父母擔心小孩不能跟同學溝通,從而急於㝷求協助。很多時家長會關注小孩說話和發音,而忽略了說話的誘因;其實,這情況下,可以透過持續的兒歌音樂活動,有效地刺激小孩的聽覺皮層 (Auditory Cortex),令他們能夠適應如何接收快速變換的不同語言。

相信家長們都聽過不少兒歌。當中,由2016年上架至去年觀看次數累積超過70億的 “Baby Shark” ,絕大部份家長和小孩更是瞭如指掌。 這首兒歌,重複的歌詞 [doo doo doo doo doo doo],加上輕快的旋律,不但令人朗朗上口,而且小孩更深受吸引,隨著節拍,不停地又唱、又跳。事實上,多項研究顯示,音樂和歌曲能够促進幼兒對韻律的感知能力,包含節奏、音調的高、低、起、伏等,有助口語發展;只因在聆聽音樂及學習唱歌的過程中,小孩會接觸大量新詞彙,而音調的高、低、起、伏,也能培養小孩學習聆聽語調的變化,豐富他們在說話時的情緒表達力。

音樂節奏+律動身體
透過超音段 (Suprasegmental) – 即高/低、長/短、快/慢的語音變化,有助小孩聆聽如何把信號分成單詞,甚至作詞彙分析;亦可利用舞步,隨著節奏擺動身體,以反映音樂的風格,例如開心/難過、慷慨激昂/淒美等。最重要的是,讓小孩掌握音樂的韻律和節奏,以促進語音感知。又例如「 巴士上的輪子轉呀轉」(原曲:The wheels on the bus),如果小孩雙手能够配合歌曲,模仿車輪的不斷轉動,就可以清楚顯示,「重複」地向小孩輸入聲調,對他們學習聆聽是非常重要的。

歌喉
當家長唱歌的時候,小孩可以同時觀察到家長的咀唇和舌頭動作。這有助大腦把聽覺信息與唇舌發音運動連結起來。當然,家長的清唱對小孩的聽覺負擔最小,適合作為探索音樂的開始。

 

「輪替」
盡量運用可以輪替的歌曲— 即是,你唱一句,他唱一句,例如:媽媽唱:「當你知道你好快樂」(原曲:,小孩接唱:「拍拍手」。在輪流接唱的過程中,小孩需要聆聽和唱歌,因而可以比較自己和家長在發音或是語調的表現,有助自我修正和學習。至於聆聽方面的訓練,是把動作詞 (Action Word) 隨意轉換,而小孩需要專注聆聽指令,繼而做出準確的動作。

學前教育總是少不了兒歌,和小朋友唱歌、跳躍的活動,藉此促進他們的口語發展及肢體成長,現在就跟小孩一起行動吧。

評分 瀏覽人數 9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