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發展影響后海灣生態 濕地面積30年減三成

2023年11月13日

  后海灣濕地位處珠江口,每年冬季都有數以萬計候鳥前來度冬,但近年香港和深圳急速城市化,對后海灣一帶濕地的生態環境構成重大威脅,令候鳥數量不斷下降。

  有本港與英國的大學合作進行研究,對比過去30多年的環境數據,研究后海灣土地用途的變更,以及該處水質和濕地的變化對候鳥的影響。研究發現,從1988到2020年,后海灣的泥灘、魚塘和基圍等濕地面積減少近30%,即4平方公里(約等於10個西九文化區);同時,深圳蛇口一帶在過去30年急速城市化,本港政府亦發展新界北部,不少魚塘和濕地被填平,使后海灣被石屎覆蓋的土地面積增加15.6平方公里(相當於1.5個灣仔)。

  研究團隊表示,本地觀鳥會的數據顯示,后海灣每年的冬季候鳥數量,從2008年的高峯約9萬隻大幅下降至2022年約4.8萬隻,原因相信跟后海灣濕地面積縮減,導致支援候鳥羣的能力下降有關。研究亦發現,候鳥數量與生活在泥灘的大型底棲動物(例如蠕蟲、螃蟹和彈塗魚)的數量有莫大關係,牠們容易受水質改變影響;而區內水質變化,則與大規模的填海造地計劃和土地石屎化有直接的關係,這些人為因素破壞濕地生態結構,不利候鳥覓食。

  研究團隊指,當局近年計劃發展北部都會區,在劃定市區邊界時必須格外留神,慎防現存候鳥棲息地繼續受破壞,建議政府保育濕地時實行嚴格規定和指引,以減輕城市化對濕地的影響。此外,團隊亦建議政府用自然為本的方法解決城市化所引起的問題,例如種植紅樹來過濾水質、保護濕地來減少洪災等。

資料來源:明報、東方日報(2023年11月6日)

資料整理:《今日常識新領域》(第三版)新聞速遞
 

參考資料
濕地

  • 濕地是主要受水控制的生態系統,一般泛指多種水陸交接地帶的自然生境,包括河溪、淡水或鹹淡水沼澤、河口潮間帶、紅樹林,以及人造濕地(例如漁塘、蝦塘、灌溉農地、農郊池塘、水塘和排水道)。
  • 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,孕育無數動植物種,對水禽尤其重要,為牠們提供食物和繁殖育幼地。
  • 濕地還兼備多種重要功能,包括儲水、防洪、防止侵蝕、穩定海岸、淨化水質和穩定氣候等。
  • 濕地可提供經濟利益,例如在濕地建塘養殖水產和進行水田耕種,以及作為觀光風景區等。
  • 香港有約6640公頃的内陸濕地,主要集中在新界西北部,當中包括水塘(約2480公頃)、魚塘(約1590公頃)、沼澤(約1100公頃)、人工排水道(約720公頃)、河溪(約460公頃)和濕田(290公頃)。

 

參考資料來源:
漁農自然護理署──濕地一般資料
https://www.afcd.gov.hk/tc_chi/conservation/con_wet/con_wet_abt_gen/con_wet_abt_gen.html

參考資料整理:《今日常識新領域》(第三版)新聞速遞

評分
瀏覽人數 3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