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問中醫:手足口病如何治療和調養?

註冊中醫師邱宇鋒

普仁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

2019年9月16日

close-up-hand-little-baby-bed-background_85574-8732

手足口病的常見病徵是發燒、喉嚨痛、疲倦和無胃口,初起狀似感冒,但過一、兩天後可見口腔黏膜、舌頭、牙肉、手掌、腳掌,甚至臀部、生殖器出現帶有小水疱的紅疹。本病好發於兒童,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是在五至七月,以及十至十二月,傳染性高,但大部份患者病徵相對輕微,在七至十日可自行痊癒,西醫治療主要是紓緩不適為主,如退熱、消炎,待身體自我康復。 

雖然對大部份患上手足口病的兒童而言,即使不用任何藥物,病也會慢慢痊癒。但由於手足口病的病徵與部份嚴重疾病相似,還是建議及早向家庭醫生或家庭中醫師請教,作出正確診斷和治療。

中醫對手足口病的理解,可參考「瘡疹」、「疱疹」、「溫疫」的治療。從臨床表現去分析,本病屬外感病,初期為風熱侵犯肺脾,到出皮疹的階段為濕熱毒盛,到病情趨向痊癒階段為氣陰兩傷、餘熱未盡。中醫治療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,第一是紓緩症狀不適,第二是消除致病因素阻止病情惡化,第三是製造有利條件促進痊癒和減輕副作用,可同時配合西藥的使用,不但並無衝突,對於平日身體比較羸弱,容易在患病、服西藥期間有倦怠、頭暈、腸胃不適的小朋友來說,配合中醫療法的效果更佳,既可增強療效,也可保護孩子減少副作用不適。

治療手足口病的中醫常用藥方,初期風熱證明顯(喉嚨痛)可用「銀翹散」,濕熱證明顯(腸胃不適)可用「甘露消毒丹」。到發疹較多的時候可用清熱涼血,如「犀角地黃湯(現用水牛角代犀角)」,發高燒可加石膏,發疹較多、色紅者可加赤芍、玄參、牡丹皮涼血清熱。

在手足口病的治療期間,中醫強調一定要保存正氣和津液,以促進痊癒康復。如果患兒在患病期間胃口欠佳、神倦乏力、口乾舌乾,必須配合扶正,如輔以「生脈散」益氣養陰,或透過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扁豆改善腸胃功能,或使用沙參、百合、玉竹養陰潤燥。同時應鼓勵患兒多休息,避免回校(一般需請假一周),保持飲食清淡如少食肥膩、煎炸、生冷,及多飲水,待皮膚紅疹漸退、無發燒、體力及精神開始回復、胃口增加時,病勢漸癒。如果病情趨向嚴重,如高燒不退、意識轉差、發疹癒來癒多者,務必就醫。

評分
瀏覽人數 10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