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本地醫護組織進行調查,發現九成受訪家長對孩子便袐感到困擾。調查又反映家長普遍對便袐認知不足,而只有約半成人曾帶有便袐問題的子女求醫。
該醫護組織早前訪問了280名有子女(3至8歲)於近3個月內出現便袐徵狀的家長,發現九成家長對孩子便袐感到困擾,孩子因而出現哭鬧、發脾氣、不肯進食等情況,約七成家長會質疑自己的育兒能力,近半數人更出現焦慮或抑鬱徵狀。在對幼兒便袐的認知方面,有近七成家長以為子女超過一天無排便屬於便袐。另外,對於子女出現排便困難的主因,近六成半家長認為是水分攝取不足,六成人認為是蔬菜攝取不足,一半人認為是「熱氣」。九成家長會幫子女增加水分攝取量,七成半人會增加蔬菜攝取量,只有半成家長曾帶子女就醫。
有兒科專科醫生表示,若家長發現子女出現排便頻率減少、每週排便少於3次、有忍便行為、腹部脹痛、排便時要用力、糞便質地異常、大便呈硬塊或彈珠狀、大便帶血、每週一次或以上的滲便等,並持續超過一個月,都可能是功能性便袐。
醫生指出,兒童便袐的成因眾多,主要包括飲食因素、生活習慣、心理因素、藥物或疾病。例如纖維和水分攝取不足,以及攝入過多精製糖類,均會導致大便過硬和乾燥。缺乏運動和不當的如廁訓練,亦會減弱腸道功能或引起排便恐懼。
醫生又指,為解決便袐問題,家長可嘗試調整孩子的飲食和生活習慣,若仍未改善,可考慮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温和緩瀉劑。不過,若孩子的便袐情況持續或加重,便應及早就醫。
東方日報、am730(2025年5月29日)
教育出版社編輯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