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問中醫:秋燥滋潤的注意事項?

註冊中醫師邱宇鋒

普仁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

2019年9月30日

20180805185141820

(網上圖片)

踏入秋天,天氣逐漸變得清涼而乾燥,在濕度低的日子,容易出現口乾、皮膚乾燥、喉嚨痛、聲沙等不適。以中醫的理解,乃是由於秋天燥氣當令,會耗劫津液,當身體的陰津不足,便會出現陰陽失調的反應,產生的虛熱會導致我們出現乾燥、上火的感覺,而這個致病因素,稱作「燥邪」。

秋天常見燥邪傷肺,患者會因為肺津不足而出現口乾、咽喉乾涸、乾咳無痰(用咳聲判斷,不應以「可否咳到痰」判斷,燥咳的聲音會很清脆,無痰濁聲)、聲音沙啞等肺燥表現。除此之外,中醫認為肺主皮毛、肺與大腸相表裡,陰虛肺燥,臨床上也可以表現為皮膚乾燥和大便乾硬,在治療方面需要考慮「潤肺」的元素。

在秋天適宜飲用的養生湯水,大都以滋潤為主,特別是潤肺。網絡上多數的秋天養生湯水都主要用上像沙參、玉竹、百合、麥冬、無花果、羅漢果、海底椰、海蜇、馬蹄、蘋果、雪梨、白木耳(銀耳或雪耳)等有滋養肺陰功效的藥材,在此不贅,材料可酌量交替使用,靈活組合。但在秋天面對乾燥天氣,飲用滋潤湯水的時候,以下幾點是需要留意的:

一、需兼顧脾胃運化,勿使滋膩礙胃:

補陰的食材或藥材都有一個共性,就是性質比較滋膩,容易影響消化功能。在運用補陰藥達到滋陰潤燥目的之同時,需要考慮不要滋補太過,慎防阻礙脾胃運化。過量滋陰,有機會出現胃脹、消化不良、無胃口,甚至惡心的反應,對於平時腸胃消化功能較差的人,就要格外小心。兒童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善,因此容易出現食滯、消化不良的問題,在秋季養陰的時候,適宜使用比較清潤的材料,如百合、雪耳、梨、海蜇、馬蹄等,不建議過量使用滋膩難消化的食材,如玉竹、沙參、熟地。不宜每天飲用養陰潤燥的湯水,建議一般每周兩、三次就可以了。如果陰虛燥熱者又兼有消化功能欠佳的問題,務必在使用補陰藥時加入陳皮,有助理氣化滯。

二、節制飲食:

我們所吃的東西,必須根據時令,不時不食。隨著社會發達,現在很多食物都可以在一年四季吃得到,對健康而言未必有利。在秋燥季節,火鍋、燒烤、煎炸、辛辣、燥熱的食物都不宜多吃,對容易上火者更需要戒口,否則就會引起喉嚨痛、口乾、聲沙等不適。中醫強調預防為先,主張治未病,既然節制飲食可以預防患病,總好過肆意放縱,待出現不適時才想辦法紓緩。

三、減少生冷,以備過冬:

一年四季,以陰陽的角度春夏為陽,秋冬為陰,秋天是陽減陰增的階段,故秋季養生需盡量儲備陽氣,防止過度消耗,以備冬天所用。入秋後除了滋陰潤燥,也要少食寒涼生冷,以免陽虛、寒濕形成,到冬天就很容易出現多痰咳嗽、關節僵硬疼痛。

四、逐漸增加休息時間

以日照時間來說,夏至日長夜短,冬至日短夜長,中間會經歷漸變過程。隨著進入秋冬,日照時間會縮短,夜晚時間會延長,人的作息生活也應該盡量順應天時變化,在進入秋、冬的時候,最好能做到比春、夏提早休息睡覺,讓自己可以多睡半小時到一小時,盡量在秋冬減省體力及精神消耗,養精蓄銳。

五、保持心情舒暢

秋天在五行屬性為金,對應肅殺之氣,在志為悲,故秋天容易令人感到傷悲、消極。為減低季節轉變對身心的影響,在秋天晴朗、清涼的日子,宜多到戶外走走,參加郊遊或做運動鍛鍊身體,或嘗試參加興趣班,培養有益身心的嗜好,藉此調暢情志。如情緒持續低落,傷感的情緒持續對生活、工作帶來負面影響,應及早求助。

 

評分 瀏覽人數 6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