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️⃣幼兒吃得少,該怎麼辦?
幼兒的胃部小,每餐不會吃得很多,而且食量會隨當天的活動量改變。在正常情況下,幼兒吃飽了便不會再吃。
很多時候,幼兒吃得少是因為患病或身體不適而令食慾下降。幼兒康復後,食量便會回復正常。其他原因則為覺得太飽、抗拒陌生食物。家長應該留意進食時間是否不恰當,避免安排幼兒在剛睡醒、玩耍或太累的時候用膳。幼兒進食要定時,並遵循「少食多餐」的模式(例如每天三次正餐配以一至兩次茶點)。正餐之間應該相隔4-6小時,茶點則要與正餐相隔最少1.5-2小時。另外,避免高脂肪、高糖的零食及含添加糖的飲品,以免影響幼兒吃正餐時的胃口。
2️⃣孩子喜歡吃零食,其他食物都不吃,該怎麼辦?
一般來說,零食指高脂肪、高鈉、高糖而重要營養素較少的加工食品或飲品。由於零食的味道和顏色吸引,因此深受幼兒歡迎,甚至被當作正餐進食。如有這個情況,家長可加以限制,以免他們忽略正餐。然而,家長不宜過分限制幼兒吃零食,以免適得其反。有研究顯示,如過度限制幼兒吃零食,他們反而會在有機會時吃得更多。家長可參考以下建議:
3️⃣幼兒偏食是不服從的表現?
幼兒偏食的原因甚多,包括不愉快的飲食經驗、模仿照顧者的偏食習慣、沒有正確的食物營養知識、牙齒問題。家長應多與老師及家人溝通,了解孩子偏食的情況和原因,再商議對策。切忌把他們的偏食行為妄斷為品行問題,認定偏食就是不服從的表現。
只要幼兒不是完全抗拒整個組別的食物,而發育或身體機能不受影響,短暫或間中的偏食行為是可以接受的。家長可用組別內其他食物代替孩子不喜歡的食物,例如幼兒不吃西蘭花的話,可以菜心、番茄等其他蔬菜取代。家長應繼續提供多元化的食物,並利用以下方法鼓勵幼兒多作嘗試:
4️⃣幼兒不喜歡吃蔬菜,該怎樣辦?可否用水果代替?
蔬菜和水果各具特色,各含不同的營養素,故兩者對均衡飲食同樣重要。如孩子不喜歡某一、兩種蔬菜,家長可選擇以其他不同顏色、形狀、味道等的蔬菜代替。家長宜從顏色較鮮豔、味道較甜、口感較爽脆的蔬菜(例如番茄、甜椒)入手,引起孩子的興趣和食慾。另外,家長也可鼓勵孩子一起製作食物和選擇食材,以增加他們對各類蔬菜的興趣,讓他們更易接受不同的食物和味道。
根據衞生署的建議,幼兒的建議每天水果攝取量為至少1份。雖然水果熱量較低,但也含果糖,過量進食會攝取過多熱量和糖分,引致肥胖,並影響正餐的胃口。1份水果約相等於2 個奇異果、1 個橙或蘋果、半隻香蕉等。
5️⃣什麼時候進食水果最有益處?
目前並沒有足夠証據指出水果在特定時候進食會較有益處,因此可配合幼兒的飲食習慣而安排於正餐或小食時食用。不過,若在飯前或飯後進食一些含有豐富維生素C的水果(例如橙、奇異果、士多啤梨和西柚),則有助吸收膳食中的植物性鐵質。與市面上其他預先包裝的小食相比,水果一般熱量較低,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營養要素,是正餐之間作為健康小食之首選。
6️⃣幼兒不喜歡喝水,該怎麼辦?
幼兒普遍嗜甜,清水淡而無味,故此不難理解他們為何不喜歡喝水。由今天起,家長可每天分多次向幼兒提供少量清水,讓他們慢慢適應定時喝水。另外,蔬菜、水果、牛奶、湯水等食物可讓幼兒攝取所需水分和解渴。無論如何,可於小息或活動後的休息時間向孩子提供清水,增加他們喝水的機會,從而養成喝水的習慣。
7️⃣我的孩子嗜甜,攝取過量糖分對健康有何影響?
幼兒若攝取過量糖分,會增加蛀牙和肥胖的風險,而肥胖則會增加日後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,例如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。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,幼兒每天的糖分攝取量不應多於總熱量的10%。以一位每天攝取1300千卡的4歲男童為例,應進食少於32.5克(約6.5茶匙)的糖。
8️⃣有什麼方法能減少孩子攝取的糖分?
為減少幼兒在日常飲食中攝取的糖分,你可嘗試從以下方法著手:
參考資料來源:
衞生署「幼營喜動校園計劃」